乘人之危 - 成语故事来源、出处及典故详解

更新时间:2024-12-14 01:06:32   人气:1121
在中国浩瀚的成语海洋中,“乘人之危”是一个寓意深刻且颇具警示意义的词语。该词源自历史事件,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教化功能。

“乘人之危”的原意是指在别人处于危险或者困难之际加以利用或侵害的行为,在伦理上被视为不齿之举,是对其它个体尊严与权益的一种践踏。这个成语的故事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之中,《左传·宣公十一年》就有相关情节体现这一观念。

据《左传》所载,楚庄王曾率军攻打郑国,面对强大的攻势,弱小的郑国被迫求降,并派大夫皇戌前往晋国求助解围。然而当得知此消息后,晋国的大夫荀林父却提出一个违背道义的做法:他建议趁此时机攻击处在困境中的盟友——宋国,理由是在敌强我弱时攻伐宋国会比较容易得手。但他的提议遭到了另一位名叫先谷的大臣强烈反对,他认为这种行为无异于乘人之危,有悖仁德之道,最终未能被采纳实施。

从这段史实衍生出的"乘人之危"一词便生动地描绘了那些不顾信义、背弃原则,专挑他人困厄之时下手的人性弱点和社会现象。从此以后,这句成语逐渐成为中国文化里对某种恶劣行径进行批判谴责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警醒世人要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行事,尊重并帮助陷入危机的朋友而非落井下石。

综观其源起与发展历程可见,"乘人之危"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性光辉面积极倡导以及阴暗面向度鞭笞的独特智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告诫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遵循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即使面临诱惑亦不可丧失人格操守,更不能做出损人利己之事。尤其当我们遇到旁人的难处时,应当怀揣同情心伸出援手,切勿因一时私欲而做出令人唾骂的“乘人之危”之举。